26

2022

-

09

为什么大便中带血,隐血测试却是阴性?

今日一患者来我院门诊看病,自诉最近便秘,于早晨使用开塞露后,大便先是硬黑色后变为软黄色,结束的时候出现便中带血情况,所以前来就诊。门诊医生接待后,开了大便常规+隐血检测过来化验。我们接到标本后,挑取了适量标本放在盛有生理盐水的日立杯中,把大便隐血测试条插进去,等待反应结果(测大便隐血用的是胶体金方法)。然后用生理盐水稀释标本后,涂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。


作者:

  今日一患者来我院门诊看病,自诉最近便秘,于早晨使用开塞露后,大便先是硬黑色后变为软黄色,结束的时候出现便中带血情况,所以前来就诊。门诊医生接待后,开了大便常规+隐血检测过来化验。我们接到标本后,挑取了适量标本放在盛有生理盐水的日立杯中,把大便隐血测试条插进去,等待反应结果(测大便隐血用的是胶体金方法)。然后用生理盐水稀释标本后,涂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。
  
  1镜下观察
  
  在显微镜下,我们看到了大量有毛刺状不规则圆形的物质,由于不敢确定是什么,故请检验医学群里的老师鉴别,有老师认为是皱缩的红细胞。马上上网搜索了相关图片,果然就是。在显微镜下,看到的红细胞体积变大,细胞膜呈现为锯齿状(或毛刺状),比一般红细胞小,而且视野下也较多。这么有特点的红细胞,是第一次见到,所以印象很深刻,如下图:
  
  拍的不够典型,表达不出我看到的样子,特从网上搜了一张很接近的图片,让大家加深印象(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)如图:
  
  (图中的细胞膜皱缩、体积变小、形态不规则,即为皱缩红细胞)
  
  2便隐血(FOB)检测试纸观察
  
  显微镜观察结束后,差不多4分钟过去了,我们去看了看大便隐血试纸条的情况,很神奇的却发现是一条杠(阳性的话是两条杠),和显微镜下看到的情况大不相同,也和肉眼看到的便中带血情况不符。出现这种情况,我们去研读了试剂说明书,说明书的注意事项里说:“当出现柏油便或肉眼可见的血时,血红蛋白浓度超出4000ug/mL检测范围,可能导致出现HOOK效应,此时应对标本进行50-100被稀释后再进行检测。”按照说明书的建议,我们对标本进行了50倍、100倍的稀释,重新检测,果然两个结果都显示隐血阳性。如下图:
  
  3确证试验
  
  为了验证这一例大便隐血出现假阴性的结果,我们用尿液干化学试纸条对原标本(稀释的粪便液体)进行检测,发现隐血++,PH7.5。因为尿液隐血检测是根据血红蛋白接触活性法原理,通过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物,使邻联甲苯氨氧化显色。而这个结果说明了,是大便隐血试纸方法学的原因,导致的结果出现假阴性。
  
  4案例分析
  
  胶体金法检测原理: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粪便中的人Hb。测试时,由于材料的虹吸作用,标本缓慢向前移动,当有足够量的Hb存在时与胶体金标记的抗Hb单抗结合,形成“金标抗Hb单抗-Hb”复合物,继续爬行到检测区(T)后与固相的抗Hb单抗作用,形成“金标抗Hb单抗-Hb-抗Hb单抗”双抗体夹心复合物沉积,即出现一条红色条带(检测线-T线),从而显示标本中Hb含量超过阈值;若标本中不含Hb或Hb含量低于检测阈值,胶体金标记的抗Hb单抗在层析过程中将越过检测区(T),直接与对照区(C)内固相的抗鼠IgG结合形成一条红色条带(即对照线-C线)。
  
  HOOK效应即钩状效应:是指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,其中抗体过量叫做前带效应;抗原过量叫做后带效应。而这个案例就是HOOK效应中的后带现象。
  
  显微镜下观察到异常红细胞的现象,是受到生理盐水的影响。生理盐水的PH为7,相对较高;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等,都是引起红细胞皱缩变形的原因。
  
  5总结与启发
  
 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,在遇到肉眼看到、显微镜观察与试纸检测不一致的情况下,应该找原因,找解决办法,而不是马马虎虎,看到了什么就报什么,容易引起临床医生误诊,甚至医疗纠纷。试剂盒的说明书,是很好的解决途径,我们平时要经常阅读试剂说明书,里面把我们能遇到的情况都进行了注意说明,可以省去很多时间,少走弯路。
  
  免疫学检测中可以出现HOOK效应的方法学有: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、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、ELISA(一步法、二步法)、免疫渗透层析法、免疫胶体金法等。而临床检测中容易出现HOOK效应的项目有:甲胎蛋白(AFP)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、乙肝病毒e抗原(HBeAg)、免疫球蛋白(Ig)、糖类抗原125(CA125)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、大便隐血(FOB)等。遇到HOOK效应如何处理呢?最直接的就是稀释后重新检测。当然也要多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,结合患者的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,不放过任何异常的测定值,使用其他方法来检测。

关键词: